★旅遊地點:無錫梅園開原寺
我在學生時代一向很喜歡開原寺的素齋,每年都要去品嚐個兩回。後來到梅園,也時不是要吃一頓素餐,從旁邊的般若門進去,不用購買門票就可以直接品嚐素齋了。
這次其實我也不是特意進開原寺的,只不過從七彩花田回來,看到旁邊的殿門開著就走了進去,才發現原來我是進入了開原寺的財神殿。既然來了,也就進去參觀吧。
開原寺又稱開元寺,位於滸山與朴山之間,相傳始建於唐朝,算起來那真是歷史悠久的古寺了。不過這個說法並不確考,所以開原寺也沒有拿什麼千年古剎作為宣傳的亮點。一九三六年榮德生捐資十餘萬元,黿頭渚廣福寺的是如和尚相助,建開原寺,不過後來也被毀了。現在的開原寺,是一九八三年開始恢復重建修建的。直到一九九一年重陽節,玉佛樓落成,開原寺的恢復重建工作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為了參觀的完整,雖然我進去的地方是財神殿,我還是走到了天王殿,其實就在財神殿的旁邊。四大金剛很高大,彌勒佛是一尊青銅鑄佛像,身高二點五米,淨重五噸,是泰國拜蒂加拍亞功法師設計的,第十八世僧王拍阿拉亞翁沙卡達延在拉差伯披寺主持了鑄佛像儀式。因此,這尊彌勒佛像與我國傳統的彌勒佛不大一樣,鼻子高而尖,眼窩微微下凹,應該比較符合泰國佛像的特點。這尊彌勒佛像是無錫市最大的一尊銅佛像,蓮座上有泰文的經文和說明。
出天王殿,庭院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分別供奉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一般寺廟都有這兩個殿。
觀音殿旁邊是平豐鐘樓,這是由明市石土建土業株式會社設計的,頂部是玻璃瓦頂,是一座中日混合風格的鐘樓。樓中有一口銅鐘,被稱為梵鐘,高二點四米,直徑一點三米,重三點六六噸,仿中國唐鐘的式樣。其實日本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建築風格都延續著唐朝的式樣,大唐盛世果不其然。梵鐘上還有趙樸初所作的“法音周遍三千界,友誼傳承億萬年”字樣。
中軸線上的第二座大殿是毘盧寶殿,面闊有五間的樣子。殿內供奉的是毘盧遮那佛,在佛教的密宗法系中,代表著最高身位大日如來,一般的寺廟似乎沒有供奉這尊佛的。
大雄殿是寺廟的主要建築,面闊九間,通長五十五米,進深五間,通寬三十三米,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都塑著金身。佛祖端坐蓮台,弟子分立左右,寶相尊嚴。
藏經樓裡是一座典藏佛教經典的圖書館,正中供奉著三尊佛像。據說開原寺藏有,美國壽冶和尚手書的《華嚴經三品》二部和榮智健先生贈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部,應該是比較珍貴的典藏了。如果有信仰的遊客可以在樓內閱讀經書,不過我們估計是看不懂的,也就沒有坐下來裝模作樣。
庭院兩側分別有賢公竹和量公梅,這是為了紀念隆賢和尚和量如和尚而栽種的,旁邊都有碑記載兩位高僧的生平。
寺內還有一座玉佛樓,不過正在修繕,沒有對外開放。據說樓內供奉的玉佛,是美籍華人壽治法師在緬甸訂購了贈送給開原寺的。
寺內居然還有一座花園,小橋流水,亭台樓閣一應俱全。不知道這算不算無錫地區寺廟的特色,廣福寺也有一座小花園,很幽靜。
開原寺
登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