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無錫錫惠名勝之碧山吟社
從二泉出來,我爬了一段山,嗅了一段香,還是拐到了碧山吟社。也許是近來對詩歌的興趣日益深厚,所以還是想要去拜謁一下錫城本土詩社的舊址。雖說我老是莫名其妙走到人家的後門或側門,但這次我還是很莊重地特意繞到正門。
門楣上石刻的金字“碧山吟社”古樸莊重,這是明代大才子文徵明的手筆。詩社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算起來距今也有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吟社的建立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婉約派詞人秦觀的後裔秦旭,他是錫城當時很有名望的文壇耆老。家學淵博自不必說,本人也博學強記,據說每天讀書以後還會做很詳細的札記。他的兒子秦虁,是秦氏遷錫後的第一個進士,出任武昌太守。
秦旭晚年和無錫的十位老人在這裡結社,吟詩作詞自娛,可謂是頗得宋人之風流神韻。開始的時候叫“十字社”,後來更名“碧山吟社”,在無錫歷史上也是比較早的詩社。這十位老人除了當時八十五歲的秦旭外,還有時年八十六歲的李庶、八十三歲的陳履、八十二歲的陸勉、七十九歲的高直、七十三歲的黃祿、七十二歲的楊理、六十九歲的陳公懋、六十一歲的施廉,以上九人都已過花甲之年。十老中唯有潘緒不及六十歲,不知道算不算破格納入詩社。
當風和日麗的時候,就在這裡聚會,感慨時事,弔古懷人,當然少不了吟詩作詞。他們規定十人以外不參俗客,不過惠山寺僧覺性每每不召自來,當然人家是高僧,算不得俗客。
後來這幾位老人相繼辭世,詩社也就散了。直至明朝嘉靖年間,才由無錫名士顧可久、華察、王問等重組吟社。到了清朝初期,秦旭的第九世孫秦松齡再度結社,並把碧山吟社的唱和詩作編冊成集《碧山集》。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碧山吟社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大概秦氏子孫對結詩社興趣不大。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找到碧山吟社的匾額,並由唐文治撰寫《碧山吟社刻石記》,現在還在後院的岩坡左側。
唐文治,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清同治四年出生於太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官至清農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書。民國元年定居無錫,潛心從事教育事業,創辦私立無錫中學和無錫國專(蘇州大學的前身)。
他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一九五四年於上海病逝,終年九十歲。他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自不用說,還獨創了唐調,這是一種吟誦詩歌的方式,已經被確定為太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太倉沙溪古鎮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唐調研習所”,就是紀念唐文治老先生的,同時也傳承唐調的吟唱法。不過參觀者不多,研習所的小伙子倒是挺熱情,還給我們科普了唐先生的生平和唐調吟唱的特點。
九十年代,碧山吟社成立無錫詩詞協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後來又開設了論壇,吸引了不少青年詩人加入。中華詩詞學會原副會長梁東曾對碧山吟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碧山吟社是當今格律詩壇牌子最老,而且還鮮活地存在並活躍著的詩社” 。
雖說如今碧山吟社已經恢復盛況,但這裡並沒有太多當年詩社的舊物,十老堂和側殿陳列著不少根雕作品。
“古根山景”很其妙地借用了破敗的樹根形態,還真雕出了一座聳立的高山。 “雙鯉躍進”不是很形象,得找到角度。 “南海觀音”是一座觀音的站像,也是很巧妙地置身於一片崖壁間,腳下居然還有祥雲。 “日出”這個有些抽像了,得看到日出的人才能夠體會。 “雄鷹”算是比較形象的,一般來說動物雕刻要更具像一些。 “石榴喜果”造型很別緻,初看的時候真沒認出來。 “仙人掌”比較高大,不看名稱真想像不出來。 “木靈芝”就很像了,上次因為光線的關係,我把它認成了荷葉。 “擁抱”是交纏的兩棵樹幹,纏繞的那株居然比被纏繞的那株還要粗。 “魚籮”對於沒見過實物的人來說,真有些想像不出來。 “山景”我初看以為是財神爺之類的人像,山景這個名稱有些普通了,畢竟十萬大山形象各異。 “狐狸”是小型的根雕,非常生動。 “金雞報曉”也是很形象的,只是我初看以為是孔雀,因為尾羽很長啊。 “太湖石”是比較大型的根雕,但這個名字也真是敷衍,跟山景一樣,太湖石也是千姿百態的。 “葉中花”是很常見的主題,一片樹葉中間“開”出一朵花。 “小天鵝”其實也不算小了,脖子尤其細長。 “鳳舞”是一頭鳳凰踩在某個妖魔的頭上,鳳凰威武。 “孫悟空”是小型根雕,不過我初見的時候以為是濟公。 “古梅”就是雕成了梅花的形狀,“根舞”其實挺有些像群魔亂舞的,“送子觀音”的觀音形像很肅穆……
這些根雕的材質比較豐富,有紅山樟、楓木、山櫸、黃楊、酸棗、榛木、花梨木、油茶、杜鵑根等,以山櫸最為普遍。
吟社後面有座流聲亭,我走進去的時候看到有兩位大媽正在翻著背包,找到了火腿腸和餅,走到花窗前面呼喚:“喵喵,別怕,過來吃!”
我探頭一看,原來是四隻狸花貓,有兩隻長得特別相像。它們似乎有點怕生,雖然美味的食物放置在窗台上,但並沒有過來吃,卻也並不離開,目光老是看著窗台。或許,要等到遊客們都走了以後,它們才會毫無顧忌地享用大餐吧。
院中有一方小池,後面是岩壁,上面還刻著“岩塢”兩個字。這裡樹高草茂,想來當日十老沒少在這里高談闊論。一旁的桂花花果累累,香氣撲鼻。清風徐來,花香不散。
碧山吟社幽林隱,遙憶明清十老詞。
再續昔時開盛宴,詠壇薈萃譜新詩。
——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