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墩遺址,天下第一墩。

访客 5.7K 0
天數:1 天 時間:10 月 和誰:夫妻

★旅遊地點:江陰高城墩遺址

雖說幾次去常州的時候都看到高城墩的牌子,但是因為每次有著明確的目的的,竟然始終沒能成行。這次趁著十月長假,在假期的第一天就專程前往遺址。

門口的停車場不大,但還有空的車位。這里地處鄉鎮,只要不妨礙別人的交通,其實也不會有城管或交警來貼罰單。我們停車的位置,正好在“天下第一墩”石塊的前面,這下子想不注意到它都難。

一直在各大博物館裡見到高城墩的名字,但還真不知道它居然還有著第一墩的美譽,這個“第一”,那可真正是難得的。於是,我們對於這個遺址便更期待了起來。畢竟,如果規模不夠或者文物不多,那也稱不上第一。

不過走進去還是略略讓人失望,門臉兒挺普通,內部雖然圍了起來,不至於像祁頭山遺址那樣成了被零碎瓜分的菜地,但栽種的綠植也多少有些敷衍,看著像是並沒有好好打理的樣子。

往裡走有一塊坡地,其實也只是比平地稍稍高出了那麼一點兒,上面是高城墩遺址陳列館,這個“第一墩”居然沒有建成博物館,看來文物已經被移送到南京、無錫等地的博物館館藏了。陳列館的規模看著也不大,只是幾間平房,看著構造也頗簡單的樣子。捲簾門關著,當我們失望地離開時,倒是走過來一個婦女,問及我們想進去看看,就拿著鑰匙來替我們開門。原來,這個陳列館但凡沒有人來,都是關閉著的,平時客人也極稀少,今天倒還來了兩撥人,有一撥人剛剛離開。

我們欣然入內,婦女幫我們打開了燈,囑咐我們看完了自行離開就好,她會再來關門的。我們沒有意見,感謝她特意為我們開門,她笑呵呵地去了。

高城墩遺址是良渚時期一處規模大,有著嚴謹佈局規劃和嚴格建築方法的高台墓地,已發掘面積一千平方米,發掘清理了十四座大中型的良渚文化早中斯墓葬,出土琮、璧、鉞、錐形器、珠、管等玉器155件(組)以及石器、陶器等。

良渚文化是分佈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代表遺址就是杭州餘杭區的良渚遺址,那裡的博物館建設得很高大上。當然啦,人家那裡的規模很大,整整一座古城呢。江陰的良渚文化遺址以高城墩等級最高,是江陰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被評為一九九九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高城墩遺址的發現,可能表明蘇南地區是良渚文化與寧鎮地區、上海福泉山一帶地位相若的另一個中心。

在目前已經清理的墓地範圍內,墓葬呈人字形向西北和東北方向排列,大都有棺槨類葬具。其中,十三號墓是迄今為止良渚文化發現的墓坑最大且葬具結構保存較好的一座大墓,其規模和隨葬品表明墓主人的地位應該比較高,隨葬玉器等級比較高但數量並不我。

玻璃展台上陳列著幾件玉器,不知道是不是複製品,想來這麼簡陋的展出條件,大概是不會放真品的吧。我們對文物也沒有什麼研究,看看實物的模樣而已,倒不必去較真了。看了窗玻璃裡的說明牌,括號裡果然印著“複製品”三個字。

玉琮是一種祭祀的禮,良渚時代的巫師用來貫通天地,是神權的象徵,外方內圓的造型和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很契合。良渚的玉琮一般都很精美,有雕刻的神人獸面紋等紋飾。

玉璧是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是我國傳統的玉禮品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就是一塊玉璧。

玉器上的神徽一般雕刻很精細,神人面獸紋是良渚時代比較常見的紋飾,有淺浮雕、陰刻、透雕等不同的技法,一般上部是頭戴羽冠的人物形象,中間是圓眼獠牙的猛獸面目,下面是飛禽的利爪。

神人的圖案大致有幾個特點:弓形的“介”字形冠冕、放射形羽毛、風字形帽、倒梯形臉框、帶眼角的重圈小眼、懸蒜狀的鼻和兩側的鼻翼、扁圓形口、延伸平舉肘部向裡彎折的雙臂、平伸的十指和上翹的拇指、上臂外緣的臂章狀突起等。

神獸的圖案則是橢圓形重圈大眼、月牙形耳朵、膝部的臂章狀突起、尖銳獠牙的闊嘴、向裡彎曲的雙腿、鳥形的趾爪。

鉞由斧演變而來,象徵權力與威嚴,是貴族的象徵,軍權的代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鉞演變而來的象形字。展台上陳列的鉞有玉鉞和石鉞,其實玉本身也是石的一種,材質差別不是太大。

穿綴飾是穿、佩、串戴以及縫綴在皮革或絲麻等衣物上的各類玉件,包括玉鐲、玉環、管珠串、帶鉤、牌飾等,這些飾物的出現,說明良渚人的審美觀已經相當高。

除了玉器,良渚文化的陶器也相當精美,高城墩共出土隱器六十三件,有豆鼎、雙熔化鼻壺杯、罐、甑等。有一件鼎甑合一器很別緻,由蓋、甑、鼎三部分組成,是分體式的結構,和現代炊具中的蒸鍋頗為相似。可見我們現在的有些發明,中國古代人早就玩過了。

高城墩還出土了二十三件石器,基本上是武器用具類,一般放在身體腹部偏左、右兩側,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陳列館規模不大,展品基本上都是複製品。我們雖然不趕時間,但一圈看下來也沒有花費太久的時間。走出陳列館後又在周邊轉了一圈,綠植長得雖然好,但修剪大概並不勤快,一串紅和美人蕉開得倒還不錯。

 

風曛濃夏人慵懶,寂寞蹣跚遺址邊。

昔日文明多燦爛,今朝蒼鬱看桑田。

——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