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江陰徐霞客故居
說到《徐霞客遊記》,還要提到徐霞客的一個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周氏原來是徐霞客的侍妾,懷孕後徐家把周氏嫁到了李家。明明是徐家子,卻只能姓李,李寄知道自己的身世後估計挺鬱悶的。不過在徐霞客的兒子中,李寄是最肖似徐霞客的,也是一位富有文名著稱鄉里的飽學之士。徐霞客一共有四個兒子,以李寄成就最大,聲名最盛。 《徐霞客遊記》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幾乎散失殆盡,李寄年邁時多方尋訪,聽說宜興曹駿甫在四十年前曾經手抄過遊記的全集,連忙趕到宜興,現在遊記中的《滇遊日記》前三篇,還是李寄補入的。雖說生長在李家,但血液親情還是斷不了的,李寄應該對父親挺崇拜吧。故居里還陳列著一些礦物標本,例如雲母、鐘乳石、黑鎢礦、黃石等,這些礦石在今天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在徐霞客的時候卻還是十分陌生的礦石。
木徐友誼廳裡有一株羅漢松,樹杆粗壯,新葉繁茂,蜷曲多姿。樹高六點五米,桿圍二點一五米,兩人可以合抱。這株羅漢松是徐父從京城帶回來的盆景,當時估計挺小的。徐母鼓勵兒子寄情山水,獻身科學事業,徐霞客把它移栽到了庭院。這棵羅漢松已經有四百五十餘歲的高壽,當年的兵燹好在並沒有把它給毀了。徐霞客遍遊山水的行為,在當年的鄉鄰看來是“不務正業”。如果沒有徐母的鼓勵,可能徐霞客就只能規規矩矩地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所謂的木徐友誼,倒並不只是徐霞客與這棵羅漢鬆的友誼,而是徐霞客與麗江木增的友誼。為了考察長江源頭,徐霞客進行了為時三十多年的探索,一六三六年九月遊西南,一六三九年進入麗江,受到了麗江知府、納西族首領木增的熱情款待。徐霞客病重的時候,“雙足俱廢”,木增派了八名納西族族人行走一百五十多天,把徐公抬到了湖北黃岡,讓他乘舟返鄉。二零一五年,徐霞客故居文保所和麗江木府博物院締結友好單位,續寫了木公與徐公的友誼。
第三進“霞客之路”展覽了徐力的山水繪本四十餘幅,這是中國最早也是最系統地用畫筆進行全篇表現徐霞客遊記的作品,這些畫作都是遊記裡提及的地名,是徐霞客當年用雙腳走過的名山大川。虎跳峽、元謀土林、蝴蝶泉、梅里雪山、桂林……一個個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在當時卻是未開發的處女地,真正的“養在深閨無人識”。其實我國的很多著名酒後景點,都得益於徐霞客遊記的記述,例如黃山和五嶽、黃果樹、雁蕩山等,直到如今景區還以徐霞客的名字命名道路,景區也常能見到徐霞客的雕像。
崇禮堂是徐霞客先祖當年會見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陳設大方簡潔,中間是一幅山水畫,兩側一副對聯,柱子上還有一副。兩隻落地的青花瓷花瓶,中間是一張方桌,兩張椅子,長台上擺放著一塊山水盆景。
堂內還展示了徐霞客的生平年表和梧塍徐氏的宗譜圖,徐氏真是一個大家族,雖然人丁還算得上興旺,不過最出名的倒並不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的家人,而是這位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的遊聖。
臥室的佈置也很簡單,是比較常見的江南民居式樣,房間的空間還算是比較大的。一床一櫃幾張椅子,還有一個衣帽架子和幾隻箱籠。
後門的磚雕很精美,雖說比不上蘇州的磚雕,但在江陰也是不多見的。只是門額上的那四個字太古雅,我們都沒認出來刻的是什麼。
書房不大,光線看著不是太好的樣子,裡面有一尊蠟像,架上有書山,但並不是古籍,而是後來印刷的書籍。
紡織房裡是一組“遊子見慈母”的雕塑,表現了徐霞客遠遊歸來去看望慈母的場景。可以說,徐母的支持,是徐霞客能夠暢遊天下的最大保障,每次徐霞客歸家都來不及卸下行囊,就直接去看望母親,把沿途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所見所聞都講給母親聽,並把帶回來的各種特色小吃、奇花異草和嶙峋怪石獻給母親,可見母子之間的感情之深。事實上,兒行千里母擔憂,大約母親在家裡時時牽掛著遠行的兒子。但是為了兒子的事業,母親深明大義地支持與鼓勵。
院子裡還有一口井,裡面的水居然還挺滿,現在應該仍可使用。這口井看起來也是有些年頭的,井圈都有繩索磨損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