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江陰鵝鼻嘴公園之辛侯亭
辛侯亭位於鵝鼻洞的出口處,亭子雖然很新,大概建成的時間並不長,但讓我震驚的是除了蘇東坡,宋朝居然還有一位著名的詞人與江陰有著不淺的淵源?我們江陰到底有多少歷史名人曾經留下過足跡,到底有多少處遺跡可供緬懷啊!
辛棄疾,別號稼軒,歷城人,南宋傑出的愛國將領和愛國詞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出生的時候,中原已經被金兵佔領了十多年,所以他參加了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別看他寫得一手好詞,我們讀詞的時候往往把他當成一個文人,其實人家也是個將軍,是真正從軍的抗金將士,人稱“南宋第一猛男”。這個猛男,我不知道是不是緣於他在23歲的時候,帶了五十多個人就敢襲擊數万的敵軍,替耿京報仇。辛侯亭上面有一副對聯,說的就是這個壯舉:“義幟初張海右,赤手俘齊虜言歸,壯聲英慨凌霄漢;牛刀小試江東,雄心掃胡塵都靜,武略文經動鬼神”。是挺猛的,拿得了筆,動得了槍,真正的文武全才。
辛棄疾在江陰任職是簽判,全稱是“簽書判官廳公事”,從八品,負責起草和書寫往來的公文,協助知軍處理地方公事。一直以來我們只以為辛棄疾的夫人是邢州唐山人范氏,卻不知道范氏其實是繼妻。他的元配夫人是江陰人趙氏,長子辛稹、次子辛矩均是趙氏所出。
作為一位多產的詞人,辛棄疾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現存六百多首詞作,最早的一首《漢宮春·立春日》就是作於江陰,堪稱稼軒詞的開山之作。他雖然在江陰擔任一個小小的簽判,但憂國憂民之心卻始終不息。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菩薩蠻·贈張醫道服為別,且令饋河豚》中有“江頭楊柳路,馬踏春風去。快趁兩三杯,河豚欲上來”之句,江頭無疑是指江陰,而河豚更是江陰特產,在宋朝的時候就被譽為天下第一美食。
《江城子·戲同官》“江國幽香,曾向雪中聞”中的“江國”,指的也是江陰;《惜奴嬌·戲同官》“春江雪、一枝梅秀”中的“春江”,指的應該也是江陰的長江;《烏夜啼·戲贈籍中人》“江頭三月清明。柳風輕”中的“江頭”,也是指的江陰……可見辛棄疾在江陰期間,或是離開江陰後,寫下了多篇關於江陰的詞作,江陰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過非止一次,原來江陰與大詞人的淵源竟然這麼密切。
在江陰任職期間,雖然位卑人微,但辛棄疾還是寫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論》,系統地陳述了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所應採取的戰略措施,表達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的志向。 “十論”是從十個方面全面、精闢、系統地分析總結,是詞人嘔心瀝血之作。
辛棄疾還有一位摯友丘崈,江陰人,隆興元年進士,歷知平江府、吉州、戶部郎中、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慶元知府、建康知府、寶文閣學士、刑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等職,卒於嘉定元年,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忠定”,也有說“文定”的,“忠”和“文”的諡號都是對於文官的肯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傳誦千古的名篇,我們的教科書上也有這首詞,並要求全文背誦:“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讀來真是大氣磅礴、豪氣乾雲,當時只道是詞人在鎮江北固山揮毫而作,懷古詠志,卻不知道這首千古名篇居然是送給他江陰籍摯友丘崈的。 《寄鄉達丘宗卿調永遇樂》,他稱丘崈為“鄉達”,可見即使離開了江陰,趙氏已經去世多年,但是詞人仍然把江陰當成家鄉。
細細數一下辛棄疾與江陰的淵源:在江陰為官三年,元配夫人是江陰人氏,摯友丘崈是江陰人氏,第一首開啟南宋詞風的詞作是在江陰寫的,留下了多篇與江陰有關的詞作名篇,最重要的政治軍事論文是在江陰寫的……
我想,辛棄疾在江陰應該留下了很多足跡和故事,然而除了這座辛侯亭,江陰人竟然不知道辛棄疾與江陰有這麼深厚的淵源。當我說起這座辛侯亭的時候,居然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與辛棄疾的關係,看來孤陋寡聞的並不是我一個。還有另一位名聲更加顯赫的北宋詞人、文學家蘇軾,與江陰也有淵源,不說現在被張家港當成香山一景的梅花堂,蘇東波為江陰寫下的著名長詩《芙蓉城》,成了江陰的別稱,芙蓉也成了江陰的市花。江陰特色美食河豚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也是從蘇東坡在江陰吃了河豚後大呼“也值一死”演變而來。蘇東坡還寫下了《泗州僧伽塔》,就是如今的悟空寺。新橋的新墅橋、馬嘶橋……也留下了蘇東坡的傳說。青陽望族葛氏是蘇東坡的摯友之一,在蘇東坡被貶謫至海南後,葛延之還留下了“萬里訪東坡”的美談。然而,位於忠義街的蘇東坡紀念館絕大多數時間都不開放,規模也不大,基本上都只是圖文資料。
按說以辛棄疾和蘇東坡在歷史文學史上的地位和這兩位的人氣,但凡有關的遺跡怎麼著也不會默默無聞吧?然而事實上,他們在江陰的足跡,確實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