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先鋒書店——先鋒頤和書館。

访客 1.9K 0

先鋒頤和書館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江蘇路39號

行走時間:2022.9

這幾年隨著父母年齡增長,加上一直負責家庭伙食的父親身體不好,現在的節假日我們都是在酒店吃飯,一大家子聚一聚。今年中秋弟弟做東選擇了山西路附近的飯店。出發前我就想著吃完飯正好帶著父母去附近的頤和路轉一轉。

熟話說“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1929年12月31日,蔣介石頒布了《首都計劃》,視“居住為人類生活之大端”,《計劃》將南京住宅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建別墅和花園洋房;第二、三等級建公寓、普通樓房;第四等級為棚戶區。到1933年,由於後期經費不足和抗戰爆發等多種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區按計劃實施,一批樣式新穎、風格別緻的花園洋房陸續建成。這裡的住戶,除了政府要員,便是外國使節,非富即貴,人們自然將這裡稱作公館區。公館區位於江蘇路、寧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寧夏路之間,現在全稱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國別墅建築群。我曾經在公館區細細走慢慢看,也曾寫下行走遊記。一直想著能帶父母來看看,尤其是喜歡歷史的父親。今天機會正好,吃完飯我們沒有立刻取車而是步行一公里前往目的地。

從飯店步行到頤和路需要經過頤和路上的一家先鋒書店。上次一個人來頤和路,後來因為要接孩子所以本打算去的先鋒書店沒有來得及就離開了。對先鋒書店有著喜好的我一直覺得是一個遺憾,今天也正好一併彌補一下吧。

沿著山西路一路往西,山西路盡頭的圓環中心,高大的梧桐樹環抱著一棟黃色建築,如此特別,感覺就應該是我們第一個目的地——先鋒書店頤和書館。


果不其然,江蘇路39號是一棟南京近現代重要的歷史建築。這棟樓建於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它曾經是南京特別市第六區區公所所在地。日軍侵占南京期間,這裡曾作為南京侵華日軍憲兵司令部。 1960年後這裡用作鼓樓區圖書館,現在這棟樓承載著“中國最美書店”先鋒書店和南京鼓樓旅遊諮詢中心。

進入書館,眼前的空間並沒有想像的大。整體空間呈半環狀。幾個矮櫃居中,一周環繞書架。


進門右手邊的佈置,左手邊臨窗有一長條桌,幾位女子在那裡悄聲討論並書寫明信片。

頂天立地的大書架上陳列著介紹民國南京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圖書。

書店內的咖啡甜品製作也是吸引很多人在這裡捧書靜讀的因素吧!


先鋒書店的文創產品依地方特色和中華傳統量身定制,包括民國風情套裝明信片、相冊、筆記本,民國人物徽章、書籤、版畫,還有端午安康,虎年的布藝……

依牆體形狀而建的弧形書架佔據了整幅牆面。書籍,文創陳列其中。


書架上看似零散而規律的分佈著各種精美的文創,每一件都是精心選擇過的吧,有的淡淡的古樸,有的清新現代,讓人忍不住駐足凝望,甚至會歡喜的將它們帶回家。


先鋒書店標誌性的郵筒,郵筒之上標誌性的LOGO,一邊一扇門。從這扇不寬的門裡看,視野所及一扇頂天立地的窗,窗邊的小桌小椅,以為是咖啡屋中供人休息的場所。

很好奇,進門一看,豁然出現的縱深感讓我很意外。這個書館很有意思,站在山西路上轉盤中心看四層樓的建築很氣派,一進門的空間感與我的想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當我已經接受它的小巧玲瓏與緊湊有序時,穿過一個門洞,一條蜿蜒的弧形,長度與我在室外感知的建築體量一致,這種心理與現實的匹配度和差異感很有意思。


看不到盡頭的弧形,右側為純原木的頂天立地的書架,左側臨窗為木質的咖啡桌和沙發座。圓弧形狀的全透玻璃牆設計將書館中的書籍,讀者與牆外民國風的建築融為一體。

書館充滿了神奇,這裡是江蘇路,山西路,珞珈路,寧海路,頤和路的交界處,本身就充滿了神奇的韻味。書館就猶如一座小小孤島被它們環抱。南京城的梧桐是樹種中的標誌。這幢建築就掩映在法國梧桐中,而周邊就是著名的頤和路公館區。先鋒書店頤和書館與窗外的頤和路相輝映,書店的玻璃窗正對著頤和路的起點。當你坐在咖啡桌旁抬頭仰望外面的世界,正對面就是"頤和路"三個字。頤和路是南京最密集的民國建築區,參天碧樹、黃色,灰色的圍牆、四周民國風的建築群。從這裡望去,梧桐斂去喧囂,延伸出民國建築的寂靜街區,恍如隔世。

高低錯落的書架上滿佈著各種書籍,身處這裡時光漫漫流淌在這蜿蜒的走廊上。空氣中淡淡的油墨氣息,讓時間停留在民國這樣一個豐富的年代。

在這裡點上杯咖啡或茶,閱讀一本書,來和先鋒做朋友吧!任窗外車水馬龍,徜徉在書的海洋裡,宛若行走在大地上的異鄉者。


這裡一個小角上滿是閱讀者,行走者在這裡留下的心聲。

離開書店走到頤和路上看這座被梧桐環抱的頤和書館,恰到好處。依稀可以透過玻璃牆看到裡側整片的書架,成千上萬的書本,甚是壯觀。這座寶塔般環形結構的建築賦予了書館獨特的風景。頤和書館不論是書籍的選擇上,還是文化創意產品的呈現上,又將這座建築的民國時代風情加以保留並呈現。一切都是剛剛好。

標籤: #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