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地點:無錫榮氏梅園
在念劬塔和宗敬別墅之間,有一塊空地栽種著大片的紫菀,不知道是少花紫菀還是聯毛紫菀的品種,看著都挺像。我對比了一下圖片,最終還是放棄確定人家的正式學名,反正是紫菀,管它是哪個品種呢!
紫苑這個名字好聽到可以直接做女孩子的人名,聽著就像是古典詩詞裡走出來的美人,帶著小家碧玉的羞澀和靦腆。野生品種在我國分佈得併不廣,基本上在內蒙古、河北和東北三省等地,看起來是比較耐得了嚴寒的。在西伯利亞、日本、朝鮮等同緯度的亞洲國家也有分佈,它們喜歡低矮的山陰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適合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地區。
梅園的這片紫菀生存地旁邊就是一段不高的圍牆,北側則是高大的樹木,一天之中的光照時間並不長,難怪它們長得這麼茂盛。
紫菀的花不大,小小巧巧,淺淺的紫或粉紫,也有一片白色的,不知道是原本的顏色,還是花開的階段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顏色。不管哪一種顏色,都帶著鄰家女孩般的天真和雅緻。要說這個花名,也真是太適合它們了。
單朵的紫菀可能並不起眼,只是一朵小小的舌瓣花,跟很多小型的菊科植物一樣,不算太起眼的樣子。從形狀上看,皇帝菊、蟛蜞菊等外形都相差不大,都是頭狀花序,小巧精緻的舌瓣花,但顏色差異就很明顯。紫菀,顧名思義,自然是紫色的,至少是以紫色為主打色的。一朵花大約有二十來片舌狀花瓣,長不過十來毫米的樣子。如果以單花論,紫菀的顏值真算不上有多出色。但是當它們聚在一起,開得蓬蓬勃勃、熱熱鬧鬧的時候,你就無法忽略它們的存在。
從念劬塔一路走來,很遠就能看到這叢紫色的身影,它們的花量實在是太豐富了,可能這片紫菀已經長了不少年頭,只是以前雖然常來常往,但即使在它們的花季,我似乎也沒有格外注意過它們,大約那時候花量還沒有這麼大,因此並不算醒目。今年卻開得實在好,花分幾叢,每一叢都聚集著幾百花小花,主色調是紫色,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有的則帶上了一些粉色的暈染,還有一些則近乎純白,但仔細看,還是能看出一點紫色的底子。
紫菀在有的地方被稱為山白菜,但怎麼看它跟白菜也沒有任何的相似度。倒是它另外一個別名把我嚇了一跳,它居然被叫做返魂草!這名字可不得了,不說“起死人,肉白骨”吧,至少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功效,那絕對是草本植物裡面稱得上首屈一指吧。
沒錯,紫菀是臨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藥,能夠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的功效。要說風寒也好,咳血也罷,在古代,那真是很嚴重的病了。尤其是咳血,差不多就是一隻腳踏進了棺材。而紫菀的主治攻效,難怪被人們稱為返魂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