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無錫雪浪山之橫山寺
跟著導航,我們走到了雪浪山的另一個門,上書“大地中央公園”,我們走進去一看,這地方可就大了,看樣子離雪浪山還挺遠,要走到山腳下距離都挺遠。雖說我們有勇氣走進去翻山越嶺,但想到自駕游的缺點就是還得回頭來開車,就果斷放棄了從這道門進去的打算,老老實實從正門走吧。
五月的雪浪山總是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個季節正是雪浪山最漂亮的時候,招牌的薰衣草不用說了,就是薰衣草的最佳替代品馬鞭草也是很讓人傾心的,還有月季、虞美人和一些常見的花卉,整座雪浪山都像是鮮花的海洋。
除了花田,橫山寺是我們進雪浪山的第一個景點,倒並不是因為我們對寺廟的虔誠,而是因為我們轉過花田,橫山寺就在花田的對面。再加上進來的時候看到牌坊上刻的“橫山聖地”,總覺得既然到了人家的地頭,不過去遊覽一番,不免有些遺憾。
今天的橫山寺香客還挺多,因為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鮮花的盛宴,再加上一大早就出發的緣故,時間很充足,倒是並不像上次那樣著急著出門去尋花覓草。於是,便放慢了腳步,讓日子也變得從容。
橫山寺又名橫山庵,位於雪浪山東麓,門口很開闊,有三座小橋可以通往山門前。銀杏葉到了十月份會變得金黃,不過樹木還不夠高大,要看銀杏葉還得去錫惠名勝,惠山寺門口的那株六百多歲的銀杏。
雖然不夠謙虛,但是我們看到前面的人走的是中間的橋,我們也緊隨其後,選擇了中間的那座橋。
橫山寺倚山面東,始建於宋淳熙年間,由普光大師籌資建設,當時叫敬福庵,後來屢次重修,清朝道光年間還進行了一次規模頗大的重建,可惜在抗戰時間,大悲殿被日寇付之一炬,文革時期又遭浩劫,寺院徹底被毀,寺僧們都被迫還俗返鄉去了。
現在這座寺廟是本世紀初重修的,在原來採石場廢棄的宕口,恢復了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香花橋等殿宇。雖說是新寺,但橫山寺的名氣挺大,原來的舊址還是鄉賢蔣一梅的故居。
大牌樓陽刻了一副對聯:“龍盤雪浪,翻天覆地,欣逢盛世;虎臥橫山,立石驚空,巧得新機”,但我們一直只知道後面那座山是雪浪山,難道其實人家叫橫M山?說到橫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以為是指榮氏梅園的那座小山,第一次在路標上看到橫山這個指標的時候,還納了悶,為什麼這裡並不是往梅向的方向呢?
走上台階,就是橫山寺的天王殿,這也是寺廟的山門。兩側綠樹成蔭,山 門黃牆黛瓦朱門,這座山門顯得很是雄偉。天王殿沒有什麼特色,也是一般寺廟的標配。
出天王殿,庭院兩側分別是鍾樓和鼓樓,其中鐘樓供需大願地藏王,今天沒有開放,外觀很精緻。木質的結構,朱門朱窗,牆面也是木質的朱色,屋脊上除了動物圖案,還有兩個小人兒。
鼓樓的樣式和鍾樓一樣,不過供奉的是伽藍護法。這兩座樓都沒有開放,但想來鐘和鼓應該在二層,下層則供奉菩薩。
大雄寶殿向來是寺廟的主殿,也是最雄偉壯觀的展室。雙簷七開間,明黃色的牆面,紅色的門窗還鑲了金色。
我以為鍾樓供奉過了地藏菩薩,應該不會再有標配的地藏殿了,但大雄寶殿的兩側,還是按照慣例建造了地藏殿和觀音殿。地藏殿的木色漆的是深紫紅,觀音殿漆的則是大紅色,更亮一些。
旁邊一座連廊的半亭裡,匾額寫的是“燃燈慧照”,內中供奉著一尊菩薩。我一直以為燃燈是道教的神仙,沒想到他還是佛教的菩薩。
放生池不大,四四方方,白色的欄杆。旁邊有一座塔,是靈骨塔的式樣。一側有樓梯,上方的二樓居然也有一段階段,精緻得像是江南園林裡的建築。
整座橫山寺看起來比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更加雄偉,規模似乎擴大了。也不知道是後來增建的,還是我們頭一次來急於去看薰衣草而疏忽了。
游完橫山寺,我們當然還是要去登個山,鮮花鋪錦就不用說了,自然景觀也是很好的。在一段斷崖,我們還看到了無人機,這裡竟然還是一個基地。
臨走的時候看到一張賞花地圖,居然還有芍藥花?但是很可惜,這個時候芍藥的花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沒有找到芍藥花栽種在哪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