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無錫梅里古鎮如願禪寺
我們從泰伯廟出來,沿著伯瀆河往左轉了一圈,就看到了一段明黃色的圍牆,當時有點懵:“難道還是泰伯廟嗎?可人家供奉的是吳文化的先祖,不是佛教的呀,這種明黃色加上南無阿彌陀佛好像不那麼適合吧?雖然裡面有一座玉皇殿,可那也是道家的供奉,不念阿彌陀佛的吧?”
我家那位猜測著:“大概叫了廟,再念一段經文不算太出格吧?至於說道家,儒釋道也沒分得那麼嚴格。”這種猜測就有點開玩笑的成分了,於是又補充了一句,“不過,我們剛才看的泰伯廟,好像從面積來看,到不了這邊。”
轉到前面去一看,原來是如願禪寺。這座寺廟原來就有的,不過以前好像沒看到這段圍牆,是開放式的,現在把寺廟圍起來,倒是一座很正常的寺廟了。寺前有一片梅林,規模不算大,但好歹也打破了“梅里無梅”的傳言。如今,梅里也算是有梅花了,只是今年江南乾旱,有幾株梅花都呈現出瀕死的狀態。今年十一的天氣也反常地熱了起來,梅葉們的邊緣部分都捲了起來。
山門外的廣場上,鐘亭和鼓亭分列兩側。這還真是標準的亭子,不像大多數寺廟建的是鍾樓鼓樓。
天王殿的配置很齊全,彌勒佛依然是那個大肚能容人,笑口還常開的模樣。背後是韋馱菩薩的站像,四大金剛分列兩側,待遇挺不錯,都有玻璃罩子罩著。
左側的財神殿很有意思,大殿供奉了三尊財神,並沒有突出主次,中間的那尊也不見得格外高大。不過他的站像前還有兩尊小一點兒的坐像,能看得出是分男女的。再往前還有一尊笑呵呵的財神半身像,前面還有一尊很迷你的財神像。
大殿的兩側分別站著六尊身著紅色袍子的金像,這看起來就不像是佛像的模樣了,那紅袍分明是道袍。當然,這座殿宇中的幾尊財神,都更接近道家的形象。
財神殿和天王殿中間有一架藤本植物,看葉子像是葡萄的模樣,不過我沒找到葡萄。架下是一套木質的沙發和茶几,在這裡喝茶倒是很陰涼。
對面是地藏殿,供奉著地藏菩薩。菩薩雙眸微闔,面容慈祥。兩側還有兩尊小像,形象跟地藏頗為相像。
院子裡有兩株樹,一株高大些,一株則要矮小得多,都掛滿了紅綢,看樣子這座寺廟的香火應該不錯。
大雄寶殿正中是塑著金身的三尊佛像,形象相似,都是閉著雙眼趺坐的姿拋,雙手捏著佛手印。
兩側的十八羅漢也塑著金身,這是大雄寶殿的標配。背後的南海觀音像是彩塑,形象眾多,色澤豐富,觀音身著白袍,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持淨瓶。私以為這尊觀音像塑造得更生動,淨瓶裡的水呈下傾之勢。
最後一進是藏經樓,裡面供奉的是千手觀音,這也是“慈航普渡”殿。這尊觀音是四面像,每一面都是相同的造型。
如願禪寺規模不大,看起來也不像古寺的樣子,我轉完全寺,沒看到關於寺廟起源的說法,只有功德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想來這座寺廟是新建的。寺廟的名字很吉祥,誰不希望能夠事事如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