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廟,吳文化的始祖(上)。

访客 1.7K 0
天數:1 天 時間:10 月 和誰:夫妻

★旅遊地點:無錫梅里古鎮泰伯廟

說起泰伯,堪稱無錫有文明記錄以來最悠久的歷史了。泰伯沒有奔吳之前,這裡還是荊蠻之地,換句話說,就是還沒有開化的蠻荒。因此,泰伯對於無錫的貢獻,那是相當之巨大的。而其三讓王位的品行,也足以讓孔夫子也讚為“至德”。所以這“至德”兩個字,是可以從《論語》裡找到依據的。

我上次帶著小朋友過來瞻仰先賢的時候,泰伯廟還是需要收費的,現在居然順應民意免費向遊客開放,確實是值得點讚的。雖說原來門票也不貴,就收個十五元錢,但對於這位無錫的至德,還是很鼓勵人們尤其是無錫人前來參觀瞻仰的。

走過香花橋和牌坊,就可以進入泰伯廟。因為疫情,進入景區需要掃門鈴碼並預約,我們擔心國慶佳節遊客太多預約不上,保安笑呵呵地說:“預約完就可以進的,一兩分鐘的時間就行。”

雖說我上次已經拜謁過這位至德,但既然來了,自然還是要進去拜謁一番的。於是麻利地掃了門鈴碼並出示了行程卡,然後填完預約信息,保安測了一下體溫就放行了,進門的時候掃了預約碼,就順利地進去了。

過櫺星門就是至德殿,正中是泰伯的彩塑雕像,呈坐姿,上衣是黑色的,下裳則是大紅色,外面披著一件明黃色的披風,頭戴冠冕,目光平視遠方,雙手持朝笏,置於胸前。這應該是一套冕服,衣裳上面繪繡龍紋。

黑色和赤色,應該是周天子比較隆重的服飾顏色,但是明黃色卻是從漢代文帝時期才開始用的。西漢初期還是延續了秦朝的舊制尚黑,漢文帝的龍袍改成黃色,其後尚黃。不過東漢光武帝以為東漢為火德,又開始尚紅。因此,真正用黃色龍袍,還是始於隋文帝。唐高祖的時候,更下了一道命令,除了皇族,其它人等不得著黃服。自此,黃色便成了皇族人的專屬顏色。所以,在泰伯的年代,尚黑尚紅都順理成章,但是黃色的披風就讓人覺得有點齣戲了。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先秦時代黃色可能也挺莊重的。

至德殿中除了塑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牌匾,中間是“三讓高踪”“至德無名”,左側“至德高風”“至德無稱”“德澤江南”“祖德留芳”,右側依次是“錫邑之光”“祖恩浩瀚”“至德精神”“光照千秋”,兩側也有匾額,分別是“至德流芳”“德化斯民”,反正我單是看這些匾額,就看得讓同伴沒了耐心。

兩側的東廡和西廡供奉了二十五代吳王和一些歷史上的名人,應該都是泰伯和仲雍系的。說是吳王,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只是部落,被尊為吳國第一代君主、吳文化始祖的泰伯,和哥哥一起從周原到無錫創業,後來向常熟一帶發展的仲雍,這兄弟都是少有的長壽,分別活了九十九歲和九十一歲,在醫療不那麼發達的古代,這絕對稱得上是罕見的長壽了。

季簡是周文王昌的堂兄,叔達與周武王是堂兄弟,他的兩個兒子周章、虞仲在吳國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個時候,周也只是一個部落,吳當時應該還不成其為國。

直到周章繼承吳部落首領之位的時候,週開王才建立了周王朝,開始分封天下,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同時也封周章的弟弟仲為虞侯,因為仲的後人以虞為姓,後人又稱他為虞仲。可以說,周章是吳國第一位正式的國君。

後來的吳國又經歷了熊遂、柯相、彊鳩夷、餘橋吾疑、柯盧、週繇、屈羽、夷吾、禽處、吳轉、頗高幾位君主,都是傳嫡傳長,繼位都十分和平,國內也一派平和,沒有和外部發生什麼大的戰爭。

直到第十七位君主句卑,開始對外用兵,兼併了今天丹陽、丹徒一帶的諸侯國宜國,又滅了鎮江、揚州一帶的邗國,當時邗國的青銅器製造技術很先進,吳國得到了邗國,可以說至少在武器方面,具備了爭雄逐鹿的資本。

後任的去齊大概只是休養生息,沒有什麼大的動作。十九任國主吳王壽夢開始稱吳王,並對外用兵,國家實力快速強大。壽夢生四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眛,四子季札。季札賢良,壽夢便想傳位給季札,季札不受,再次上演了三讓王位的佳話,於是諸樊繼任。

諸樊擊敗楚國,還俘虜了楚國公子宜谷。後來在攻打楚國附庸國巢國時,諸樊中箭身亡,他是吳國第一個戰死在沙場上的國王。他遺命把王位傳給二弟餘祭,他想完成父親吳王壽夢的遺願,兄終弟及,一個個傳下去,最終還能傳給四弟季札。事實上,他的兩個兄弟確實這樣傳位了,但是傳到季札的時候,他依然堅辭不受。因此餘眛就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僚。

吳王僚也是吳國歷史上很出名的君主,倒不是因為其在位期間有什麼大的功績和建樹,而是因為他的死亡成就了一位著名的刺客專諸。餘眛的王位本來就是從哥哥手裡繼承下來的,季札不受,也沒有還給哥哥的兒子。於是公子光便不服氣了,派專諸用魚腸劍殺死了堂兄。要說公子光確實很有雄才大略,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現在無錫還有闔閭城,但按理說當時吳國的國都是在蘇州的。

吳王闔閭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出兵攻克楚國都城郢都。不過後來在越國的戰爭中,被越戈斬落腳趾,重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繼位,是吳國第二十五任君主,也是吳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主。他即位後,就在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會稽(今紹興市),迫使越國屈服。艾陵之戰大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公元前四百八十二年,夫差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可以說,吳王夫差把吳國的聲勢推上了頂峰,成為春秋霸主。但由於他連年征戰,國力大幅下降。而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北伐吳國,吳國傳承了二十五代,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滅亡。夫差兵敗自刎,時年五十五歲。

從泰伯奔吳開始計算的話,吳部落和吳國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六百五十年,開創了燦爛的吳文化,一直綿延至今,並且還將綿延下去。

 

泰伯奔吳三讓位,文身斷發示心堅。

仲尼一贊鳴天下,泰廟今朝享永年。

——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