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江陰適園
適園建於清朝咸豐四年,邑人陳式金就在自家宅子旁邊的一塊空隙地上建造的,說是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故取名為適園。陳式金是清朝的書畫家和書畫鑑賞家,號稱寄舫先生。據傳,陳家富甲澄江,屋宇盈百。當時他的鄰居有急難,陳式金就用加倍的錢把東牆外的荒地購下,就成了今天的適園。也幸而當年有這樣的“無意”為之,才讓江陰也有這麼一座江南古典園林。
他的兒子陳燮卿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官至工部主事,用十年時間補廊培屋,移樹浚池,始成規模。適園佔地七畝有餘,規模不大,但很佈局精巧,也是江陰難得的江南古典園林,還是我國著名百座私家園林之一,在《中國近代園林史》也榜上有名,清代詩人金武祥更把它譽為“澄江園林之勝”。在日軍侵占江陰期間,適園曾經遭到了破壞,解放後經過整修,恢復了舊觀。
其實適園就在市中心的鬧市區,以前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回,但從來沒有拐進去。適園的名字也聽到過很多回,可以前也並不知道原來適園躲在南街里面,因為附近沒有景區的標誌牌。
適園的門臉兒不大,就一扇普通大門的式樣,門額上方是“適園”二字,我才確認沒找錯地方。我都懷疑要是來個籃球運動員啥的,進門都得低頭哈腰。
不過踏進門以後,就發現原來別有洞天。進門是一段鏤空的影壁,或者叫照壁,用來格擋視線。從照壁的鏤空處看出去,便能稍稍一窺園景。但想要領略適園真正的風景,那還是需要移步繞過影壁。
適園的主景都是沿湖而建,湖泊真心不大,也就跟池塘差不多,叫鏡湖。大約是因為四周都是建築迴廊,所以水波不興,倒真跟鏡面似的。但是水質倒並不算太好,只能說一般吧。倒是有一次適逢下著小雨,湖面上的漣漪還挺漂亮。
湖北假山雙峙,雙峰並立,不過一高一低,一大一小,還挺錯落有致的。西峰疊石為山,用的是江陰本地產的黃石,江南很多園林都採用這種石料堆砌假山。假山上還栽著玉蘭樹,可惜我從來沒有在三月的時候造訪,還真沒有看到玉蘭花開的盛況,可能那個時候才是適園的顏值巔峰吧。後來倒是湊了個三月玉蘭花開的季節過來,卻發現由於疫情原因閉園了。
東峰也有一些老樹,高大茂盛,石榴樹的年紀大概不小了,黃楊樹長得很很蒼勁有力。置身其中,即使剛剛從車水馬龍的鬧市區走進來,依然感受到了午後的靜謐時光。
湖西是紫薇園,據說原來還有一株紅豆樹,不過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曾有過一次大修,把紅豆樹移到了西北方。我去西北方找了找,紅豆樹不開花,我其實也沒認出哪一棵是紅豆樹。
湖南是水流雲在之軒,西接迴廊,廊壁間有晉代王羲之的四方《換鵝碑》,不知道是不是真跡。
西廊西面是秋潏入波,旁邊是適安齋,是當年收藏上畫珍品的所在。可惜這些珍品如今大半已經散佚,否則適園將不會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從水流雲在軒往東,過香廊、曲橋,到秋聲舫。從這座舫的名字聽起來,適園還是挺適合的秋天的。我看了看身上的秋裝,有些疑惑,難不成要等到深秋看那葉子黃了紅了,適園才算是盛裝打扮?
秋聲舫旁邊有響秋軒,這似乎又在說秋景最佳。好吧,我來得還是稍稍早了些,再過半個月大約就差不多了。後面是易畫軒。所謂易畫,就是說大凡求畫者,必須以詩畫相交換,這是以詩畫交友的意思了吧。陳氏本身就是書畫家,所以還真有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據說全盛時期,易畫軒收藏的名人字畫碑帖有五百多種,他還編了一本《易畫軒贈詩文稿》。
經過斜廊,是得爽亭,牆壁上有元代倪雲林的山水畫、明代梁同書、董其昌等的手跡石刻,按說這些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書畫大家,雖然這結石刻未必都是原物,但看起來至少也是舊物件兒,但竟然在江陰罕有人知道。相傳原來陳氏收藏了四十五方,可惜如今大半都已經不存了。
亭子裡嵌了一塊明鏡,但是反光有些厲害,不知道要找到哪個角度,才能看到滿園的湖光山色。
園北有三間正室,是謂蝶繞雲山館。我原來以為是“繞”字,還暢想了一下春天蝴蝶飛舞的盛景,後來看到介紹上寫的是“饒”字,不知道作何解,不過再看示意圖,還是確認了“繞”字。
在適園的西南角,還有藝術展廳和藝風講堂,但一般並不開放。有時候作協舉行活動,會在藝風講堂,裡面的擺設都是新的。
園子不大,在江南園林裡算得上是迷你版的。若是心情煩躁了,到這裡來小坐片刻,看看湖里的錦鯉,很快就會覺得安靜起來。
據說適園有八景:臨軒觀魚、一潭印月,岸柳夾桃、鏡亭倒影,梅林春色、空靈幽谷,丹桂飄香、蕉蔭翠霞。聽這些名字就知道,很多景點是需要季節的,我原本想以後挨個兒來感受一遍的,後來竟一直沒找到機會。每次路過南街的時候,看到大門緊閉,不免覺得悵然。只能安慰自己,好歹也臨軒觀過魚,登高看到鏡亭倒影……
攝於10月18日
攝於1月12日
攝於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