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澄運河公園,楓紅杏黃秋色濃。

访客 3.9K 0
天數:1 天 時間:10 月 和誰:一個人

★旅遊地點:江陰錫澄運河公園

要說到錫澄運河,那可真是太熟悉不過了。以前我住在城西的時候,每天通勤必然要經過錫澄運河上的大橋,不是走黃田港大橋,就是走西門橋,要不就是杏春橋。後來,又建設了五星大橋和澄西隧道,那就更方便了。

錫澄運河是連通京杭大運河(無錫)和長江(江陰)之間的運河,自無錫皋橋由京杭大運河分支,經青陽、月城、南閘,通過澄江鎮過江陰船閘,至黃田港匯入長江,全長37.01公里,溝通長江與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兩大動脈,經江陰港通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國家水運戰略通道。

這條運河於宋皇祐年間開鑿,天順年間常州西北呂城堰坍塌,鎮武段運河阻斷,漕船改由錫澄運河出江駛往瓜洲,錫澄運河成為貫通大江南北的漕運要道。清朝末年,漕運廢止,江陰運河鎮武段淤塞嚴重,錫澄運河在為江南運河通江的要道。歷代官府為保證漕運通暢,十分重視對河道的梳理,自宋至清末,見於史載的浚治就有25次。

民國23年江南大旱,河床淤高,江潮受阻,時江蘇省政府黃田港至應天河口河底拓寬,底標高,除省撥6.5萬元外,其餘的款項由當時的江陰縣籌措。由於經費有限,工期也很趕,青陽以南河道未及時疏治。

抗日戰爭時期,黃田港、錫澄運河處於日軍控制下,河道失修。抗戰勝利後疏浚過一次,民國37年黃田港定波閘東堤坍塌,南閘至三板繚亂量段有“九里十三彎”之稱,30噸以上​​的大船就不容易通過了。

新中國成立後,蘇南行署及江陰縣人民政府組織搶修黃田港定波閘和坍塌的堤岸、道路和房屋,疏浚黃田港舊航道,裁直南門及青陽茶庵嘴兩處彎道,在澄江鎮西開闢順直通江的新航道,新建江陰船閘,開闢南北街船港。後來,又組織江陰、無錫、常熟、武進、吳縣五縣五萬多民工分段包乾,全線拓灘。原流經青陽、月城、南閘鎮內的河道改由青陽鎮西、月城鎮東、南閘鎮西通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錫澄運河江陰西門、南門河段又進行了數次拓寬和浚深,拆除了礙航的文富橋,西門段航道河底拓寬為40米,水深3米左右。八十年代連續兩期拓浚擴建航道,以前有一段時間水質不好,經過連年治理,如今再看這條運河,覺得水質看著還挺清澈。

從五星橋沿階梯走下去,就可以抵達錫澄運河,現在設施比較完善的是河東。大概因為是周末的緣故,公園里居然人氣很高,主要集中在兒童遊樂區,也有老年人沿河散步的。

剛從橋下出來,就看到迎面一片金黃,原來是黃金菊開了。旁邊還有一大片藍紫色的翠蘆莉,在陽光下很耀眼。它的花季也差不多到了尾聲,葉子已經露出紅褐色。

河畔有一段灘塗,堆著大片的鵝卵石,這片河灘還是比較平緩的。回望五星橋,發現這座平時常走的橋,在藍天下居然挺漂亮。這座橋是獨塔單索面斜拉橋,也是繼錫澄運河大橋、西門大橋、黃田港大橋和杏春橋之後,城區跨越錫澄運河的第5座大橋,跨度也是五座橋中最長的,主橋面是雙向六車道,除了早晚高峰期會堵車外,平時的通行狀況都很良好。

小徑兩側栽種的楓樹已經被霜催得紅了,可能栽種的時間不算長,長得還不夠高大,但其色澤也很迷人。筆直的樹幹,泛紅的葉片,這就是典型的秋色。

旁邊有一處階梯,前方是一段圓弧形的矮牆,我以為這裡是觀看表演的,但矮牆前的舞台並不夠寬敞。

沿著河畔的小徑一路往南,很快就接近人民路。在出口處,栽種著銀杏樹,葉片的邊緣已經微微泛了黃。

往東走了一段,在綠樹掩映中,還有一尊劉天華的雕像。以前我們並沒有在附近看到,估計也是近幾年雕塑的。這尊雕像通體白色,手指一把二胡,圍著民國時候特別流行的圍巾,頭部向左側首,不知道是在看什麼,或者是在聆聽什麼。

雕像的座基上刻著“我國傑出的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後面的矮牆上刻著“抱朴含真,陶然自樂”八個字,大概就是這尊雕塑的註解吧。

走到人民路,有劉氏故居,這是劉天華三兄弟在江陰的住處。雖然人民路拓寬,但這座故居依然保留了下來。